阴阳是中国古时候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,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。在自然界和人体中,阴阳是对立统1、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又可以互相转化的两种属性。
1. 对立性 阴阳代表了事物两个相对立的方面,如上与下、左与右、动与静、明与暗等,其中上为阳,下为阴;外为阳,内为阴;功能活动属阳,物质基础属阴。人体中,五脏(心肝脾肺肾)属阴,六腑(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)属阳。
2. 互根性 阴与阳是相互依存的,没绝对孤立存在的阴阳。任何一方都不可以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,如无上则下没办法体现,没外也就没内可言。在人体中表现为阴精为物质基础,阳气为其功能活动;若失去阴精,则阳气无所附着;反之亦然。
3. 制约性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,当一方过盛时会抑制另一方的进步变化。如寒(阴)能制热(阳),热也能散寒;在人体内表现为阴阳平衡状况下健康状况好,若出现偏颇则可能致使疾病发生。
4. 转化性 阴阳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比如由夜转昼、由冬入春等自然现象中体现了阴阳的转化关系,在病理过程中也存在着阴病及阳或阳病及阴的现象。
中医觉得,人体健康状况是阴阳平衡的结果,而疾病则是因为阴阳失衡所致使。因此,在诊断和治疗时,需要依据病人的具体状况调整其体内的阴阳关系,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。
相关文章推荐